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智库如何让世界“听得懂”中国?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1-10-28 18:43 作者:沐瑶
问题:——访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智库如何让世界“理解”中国?

在中国最南端的首都海口,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官员、学者和商界人士即将举行一场国际研讨会。

以“为中国改革建言献策为己任”的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改革院)举办论坛庆祝成立30周年。“构建中国与世界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彰显了研究院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努力。
近日,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了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作为中国知名社会智库的负责人,他对于如何让世界“愿意倾听”和“理解”中国,有很多个人见解。
迟福林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研究院举办的首届“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现场。1991年12月,来自英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100多名官员和金融专家,讨论了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讨论央行制度改革的会议。”他说,国内外嘉宾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中国改革院30年来的国际交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迟福林说,中国改革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研究,借鉴国际经验。第二阶段,深化与世界的交流和思想共享;第三阶段,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就会走向全球。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对中国是否会继续改革开放心存疑虑。1993年4月,时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巴巴尔康纳比率团访问中国改革院。“我与他们交流了海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培育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话题。他们惊讶地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需要再次了解中国!”"
迟福林被这次交流深深打动。“智库必须有独到的研究和思考,客观地介绍变化中的中国,让世界愿意倾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改革院根据不同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自主设置研究课题。要发挥中外桥梁的作用,首先要“引进”外国有识之士。曾主办和承办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亚洲转型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对话、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新兴经济体智库论坛、中欧改革论坛、中日韩合作对话等国际学术会议。截至目前,已举办中国改革国际论坛87场,涵盖中国转型期反贫困治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世界关注热点。
“世界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他们想听到真正的中国声音。”迟福林透露,截至目前,CRRC已与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机构以及英、美、印等3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在“请进来”的同时,中国改革院主动“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甚至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2013年6月,迟福林应邀出席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举办的“国际德国论坛”,讨论增长与幸福的话题。“我表达了我的意见:中国正处于增长中的幸福和增长中的痛苦的矛盾之中。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0日指出,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需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趋势,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形成对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大国,人民在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幸福,但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等问题仍需解决。。”迟福林补充说,“默克尔在合影时把我拉到她身边。”
随着中国的国际知名度
如何让世界“理解”中国声音?迟福林深刻理解,中国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在“把握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积极与世界共享真实中国”中发挥独特作用。有必要以开放和客观的方式进行讨论,以便双方能够在坦率的沟通中进行辩论和促进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