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上涨两三倍政策“组合拳”如何见成效?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1-10-27 14:01 作者:牧晓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山西平遥已经有了冬天的感觉。往年的这个时候,平遥县香乐村村民郝李秀应该开始烧煤取暖了。但是今年因为煤价上涨,煤炭供应紧张,她家暂时只能用电暖器取暖。

今年当地散煤价格大幅上涨。据郝介绍,“从500元一吨涨到1700元一吨”。虽然当地政府会按照每吨煤1000元发放补贴,但煤炭价格还是偏高。
中国北方的一些居民也有类似的感受。甘肃、内蒙古等地居民在网络平台上反映,今冬取暖用煤价格上涨,部分地方煤价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二至三倍。
供暖季开始以来,全球各地都上演了能源短缺的局面,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减碳”要求迫在眉睫,能源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出政策“组合拳”。
数据显示,8月下旬以来,动力煤期货价格从不足800元突破1900元/吨,部分地方动力煤价格从此前的800元/吨上涨至2000元/吨以上。煤价上涨不仅影响普通居民供暖,还影响下游电力供应。我国约60%的电力生产依赖于煤炭供应,“煤炭过度疯狂”将对宏观经济和基本民生产生不利影响。
CICC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撰文指出,今年以来,煤炭供应持续紧张,主要因素是自身产能的拖累和进口受限。与此同时,世界上煤炭和天然气普遍短缺。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需求新增长,今年夏季全球发电需求普遍超过季节性增长;另一方面,绿色转型抑制石化能源生产,新能源稳定性较弱。
从国内情况来看,煤炭产量和需求之间也存在不匹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6月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0.7%,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9.5亿吨,同比增长6.4%。
为应对煤炭供需错配,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推出系列政策“组合拳”:依法研究煤炭价格干预措施;组织召开煤电油气运输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座谈会;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调查强调依法加强监管,严惩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
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在组织地方煤炭生产流通企业成本调查的基础上,会同价格和成本调查中心组成多个调查组,赴相关省份对重点煤炭生产流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为确定合理的煤炭价格区间、防止煤炭企业牟取暴利提供依据。
10月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发电企业要加大煤炭采购力度,保持7天储煤安全底线。对此,涿鹿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供热办回应,供热公司未向主管部门及县政府汇报,属各供热公司行为,住建局已向县政府汇报,争取尽快拿出处理结果。10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表示,要全力保障煤电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配套条件的煤电煤热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今年第四季度燃煤电力、供热企业应缴纳的全部税款延期缴纳。
加快生产和运输供应。近日,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网民在河北新闻网《阳光理政》平台反映,9月1日,涿鹿县多家热力公司张贴公告称,由于今年煤价上涨,不办理暖气报停业务。
在地方层面,我国主要产煤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
阿沙玉林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全国已有153家煤矿获准增产2.2亿吨/年,四季度可增产5000多万吨。已有38家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设煤矿纳入应急煤矿,允许分阶段释放产能,总产能1亿吨/年;办理60个以上煤矿用地手续,确保稳定释放产能1.5亿吨/年以上;积极推动符合临时停产停业要求的煤矿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煤炭市场供应。
除了加快生产环节的供给,运输流通环节的调整也在加快。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今年冬天的供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住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退休老人段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初冬,他所在的小区提前十天开始供暖。“10月20日,家里的热水管热了,供暖费用和往年一样,每平方米4.8元,退休员工每月有供暖补贴。”
如何应对“减碳”挑战
事实上,煤炭价格上涨和能源短缺的局面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然而,煤炭供应跟不上,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其他能源也未能发挥更好的替代作用。作为全球煤炭价格基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交易价格已突破每吨200美元,是2019年底的3倍。
能源供应紧张已经敲响了警钟。为了应对能源供应短缺,一些国家也在动摇清洁能源的推广。9月,英国启动了一座旧的燃煤电厂,以满足电力需求。一些欧盟国家也在考虑开放煤炭和石油工厂,以避免冬季停电。有分析认为,能源短缺危机可能继续蔓延,将影响各国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近日在公开论坛上表示,碳减排不应该是体育式的。。有的地方在能源“双控”指标的影响下,为了完成减排指标,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反映出一种倾向。
“我们现在做的减排和‘减碳’就是把任务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刘世锦认为,在能源供应短缺与“双碳”目标之间,应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关键是用绿色技术取代传统技术,也就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降低能源供应和生产速度。“‘减碳’的过程要遵循绿色转型的规律和市场。
场规律,否则好事不一定能办好”。